第19章 开学宴-《王朝寿过世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大厅内的空间很宽阔,足以容纳下整个九州书院的人。

    此次“开学宴”,只宴请了刚入学的大一新生,书院的其他学生都没有份。所以这些新生虽多,可在涌进了这个宽阔的大厅后,并没有显得很拥挤,大约只占了这个大厅空间的四分之一。

    周明环顾四周,除了同一个宿舍的宋浩四人外,也是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。他们正是送剑时的蔡院长,以及叶若婉、薛炬二人。

    叶若婉和蔡院长相谈甚欢,一旁作陪的薛炬,也是时不时地回应着蔡院长的问话。见到入学的新生都来齐后,蔡院长走上高台,简短地说了几句开场白后,这开学宴算是正式开始了。

    新生们在宴会上吃吃喝喝,庆祝进入书院。开学宴并未举行多久,就是简单地吃了个午膳而已。

    毕竟书院里规定不许饮酒,这场宴会的气氛也就难以热闹起来。结束这场简单的宴会后,众位新生回到了自己的宿舍,等待下午的课程。

    太阳渐渐西移,开学宴已结束了一个时辰,周明宿舍里的五人,也就前往教室去上课了。

    入学试的这五十名学生,并没有被分在一个班,而是男女生分开,和其他学生混合。周明这个宿舍的五人倒是被分在了一个班,等会儿,周明五人要上的这堂课是“国语”。

    “国语”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,它是九州文化的基石,只有学好“国语”,在九州之上方有立足之地。“国语”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人族诞生之初。

    而“国语”的书面形式,则要推迟到“仓颉造字”(仓颉观鸟兽之文,受此启发,开创了文字,使得文化因此有了一个稳定的载体。)

    自此,记录、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以前结绳记事,口口相传的简单方式。这算是“国语”最早的书面形式。

    可九州之地何其辽阔,再加之交通闭塞,九州各地的语言、文字自然有所不同。各地有不同的语言,不同的文字,因此所产生的教育自然是大相径庭,有的是“阳春白雪”,曲高和寡;有的是“下里巴人”,通俗易懂。

    如此下来,虽是生活在同一片九州大陆上的人,可也会出现“生而同声,长而异俗”的情况。故此,语言、文字的统一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。

    “国语”这门学科在这种形势下,也是应运而生,不过因为各州郡的出工不出力,普及“国语”这件事一直都进展缓慢。也多亏三十多年前,上任雍州王--赵稷,在一统雍州后,实行“书同文,车同轨”、言同音的政策后,统一六国文字,将过去雍州境内六国文字繁杂的局面结束,将“秦语”作为雍州的官方语言。

    几年后,秦王赵稷代表雍州主动与大夏进行谈判,而这场谈判的结果就是--秦国代表雍州,将雍州的实权还给大夏,大夏兵不血刃地将雍州之地收回囊中,百姓们免于战火的涂炭,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。

    身为秦国的王室,陇西赵氏在这次谈判中,虽然是将雍州之地输给了大夏,不过陇西赵氏的王室地位依旧保留了下来,能够行使的权利依旧与谈判前并无二致。唯一的两个改变就是,一,官方语言增添了国语;二,王室称号由之前的秦王改为现在的雍州王。

    总的来说,这次谈判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利大于弊。“书同文,车同轨”、言同音的政策与大夏推行的“国语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   也正是雍州王的产生,使得之前那些与大夏貌合神离的州郡,都积极执行大夏皇朝发布的诏令,加快了文字统一的进程,“国语”这门学科才顺利普及到九州各地。陇西赵氏在普及“国文”这件事上,功不可没。“国语”作为依托“国文”所产生的衍生品,也是为统一九州文化起了极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“国语”这门学科经过陇西赵氏的一番助力,发展进程也是一日千里,经过这么这么多年的发展,这门学问也是渐渐变得晦涩难懂,不再局限于普通的日常交流,而是与各门学科紧密交织在一起,共同建造起一座坚固的知识大厦。“国语”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相当于大厦的地基,只有地基足够坚实,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