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-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钧窑的大,也是十分出名的。

    “(兰花)盆盎须觅龙泉、均州、内府、供春绝大者,忌用花缸、牛腿诸俗制。”

    “古铜汉方瓶,龙泉、均州瓶有极大高二三尺者,以插古梅最相称。”

    钧瓷器物硕大,也是难以取代的特点。

    史学家谈迁曾记录一则趣事:一年春天,有个江阴人带着一个高达数尺的钧瓷瓶求售,索价十金(一金为一两银子),遭到取笑。

    孰料此际大内牡丹盛开,嘉靖皇帝急于找个合适的花瓶,宦官便找来这个瓶子,嘉靖皇帝十分满意。

    江阴人抓住机遇,把价格提升到二百金。

    皇帝指示宦官,先还价一百金,如果对方不肯,再加五十。成交了。

    钧瓷影响力的扩张,与明代钧州繁荣的制瓷业密切相关。

    早在洪武二十年(公元1387年),程本立诗云:“春风汴桥柳,臈酒钧州瓮。”

    这个时期钧州陶瓷,已成中州风物象征。

    《明会典》记载,弘治十一年(公元1498年)“又奏准于河南钧、磁二州各委官烧磁炮五千个”。

    “钧州每年造瓶、坛、缸共一万七千二百八十三件。”

    钧州与磁州、曲阳作为制瓷业重地,负担着朝廷日常用瓷和军事用瓷的生产任务。

    由于数量太大,历年有所拖欠,朝廷不得不加以蠲免。

    嘉靖年间,南河巡抚谢存儒,请求将钧州陶瓷征用数目折价为税银,钧州人感激不已,立碑颂念。

    现行高中历史课本称:“宋朝有五大名窑,即定窑、汝窑、哥窑、官窑和钧窑……钧窑在河南禹州,产品有的青中带红,华而不俗,称为‘钧红’;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,别致美观,称为‘钧紫’。”

    宋代“五大名窑”的说法,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。

    明宣德三年(公元1428年),皇帝称郊坛太庙及内廷陈设的礼器“式范鄙陋,殊乖古制”。

    要求选取《宣和博古图录》等古籍及内库所藏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均(钧)、定各窑器皿款式,予以仿制。

    钧窑器物虽未能入选,但得以与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诸名窑相提并论。

    清康熙年间,高士奇在《酬苍林宋均窑瓶歌》中,将一件僧寺中发现的钧瓷瓶定为宋代御藏。

    “异哉均州旧时造,几经兵燹犹完形。苍公为言出内府,乱离遗弃等尘土”。
    第(1/3)页